资讯需重视个人身份信息的标识和披露问题
首页资讯需重视个人身份信息的标识和披露问题

需重视个人身份信息的标识和披露问题

电影《卢旺达饭店》以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饭店经理在1994年大屠杀中成功挽救1268位图西族人性命的故事。由于电影是以真实故事为背景改编的,有情感,有细节,能引起人的思考和反思,上映之后,电影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并获得了第62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提名,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孟姜女哭长城电影

限于主题原因,这里不针对电影展开分析和评价,只讨论电影中的一个小“细节”。

在大屠杀即将发生之前,电影展示的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卢旺达人,其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件上都清楚地标注了自己一个重要的身份信息:胡图族人或图西族人。由于两个种族的对立和仇恨是导致大屠杀发生的重要原因,并且,大屠杀最终的结果也是: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胡图族人屠杀了大约80-120万图西族人。此种屠杀规模和速度,已经超过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速度和规模。正因为此种屠杀是在纳粹大屠杀发生之后的又一次规模巨大的屠杀,大屠杀开始的那一天即4月17日也被联合国确定为卢旺达大屠杀纪念日。联合国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以纪念大屠杀中的被杀害者,同时提醒国际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和惩治类似恶性,以防止大屠杀暴行的再次发生。

每位卢旺达人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件中对自己种族身份的标注的结果就是:在大屠杀之中,每位卢旺达人都需要在屠杀者面前出示自己的身份证件,一旦所出示的证件中标明了其“胡图族”身份,就会被毫无理由地杀害,无论你是屠杀者的邻居、朋友还是陌生人。

基于种族的身份标识制度无疑对大屠杀的规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大屠杀之后,卢旺达人在对参与大屠杀的犯罪分子进行问责的同时,也启动了种族之间的和解进程。其中,采用独具当地特色的“Gacaca法庭”是促进和解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卢旺达也对大屠杀的发生进行了深刻反思,研究防止大屠杀再次发生的有效路径。在反思的基础上,决定取消国民身份证件中的“种族”标识,而统一标识为“卢旺达国民”。

卢旺达在身份证件上的实践及其转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其引发的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建立什么样的身份标识制度?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在这些表格上根据要求填上自己的各种不同身份信息,诸如性别、民族、政治身份等。这些身份信息披露是否均为必需?就个人身份的诸种信息而言,哪些信息的披露是必要的,哪些身份信息的披露则需谨慎进行等

之所以需要对个人诸种不同身份信息的披露进行研究,需要适当控制,主要是基于如下三点考虑:

第一,是基于和平时期与非和平时期的考虑。和平时期不同身份信息的标识和披露一般不会引发严重后果,但在非和平状态下如骚乱或武装冲突状态下,某些身份标识信息可能会成为攻击目标甚至致命因素,如在前述卢旺达大屠杀中,一旦身份证件中被标注上了“图西族”的标志,在大屠杀中就会遭到无差别的攻击和杀害。

第二,不同身份标识及其披露还需要考虑平等保护和歧视的问题。歧视现象是每个社会中都存在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产生歧视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常见的原因如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等。不当的身份识别一旦被公开标识或披露,即可能成为歧视的“源泉”,因而不能不引起重视。

第三,身份识别信息还涉及到个人隐私及个人权利保护问题。除了基本信息之外,很多身份标识信息都涉及到个人隐私,涉及到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一旦这些信息被不当披露,就构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涉及到个人权利的被侵犯等。

基于前述三个考虑,个人身份识别信息的公开和披露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法律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个人隐私和个人权利的保护。因此,一方面,各种表格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认真考虑此问题,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国家层面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确保在此领域有规则的指引和遵循。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元旦档“大逃杀”,儒意万达提前锁定胜局?
下一篇
《九重紫》:出了风头、当了状元,宋翰为什么还一定要挑战哥哥?

评论

共 0 条评论